中秋节 话童年(下)

※发布时间:2021-8-13 16:54:27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女人面部痣相图解八月十四晚饭后,孩子们换上一套干净衣服,穿上木屐,一手提着妈妈制作或从专门店买来的灯笼,一手举起“宠物”——糖鸡、鱼仔饼等出门与小伙伴们穿街过巷,不时还唱着儿歌:“氹氹转,月饼圆,糖鸡仔,搭龙船。芋头辘柚狮鱼饼,大家都有唔使请!”相互串门时,小伙伴们抵挡不住家长的热情,蹭了些迎月食品落肚。

  “迎月”活动的“主力军”是少年儿童,有闲情逸致参与的大人只是少数,一些文人雅士因要按常规在正节之夜与家人共叙天伦之乐,便选在迎月夜雅叙谈诗论文或褒贬。为此,有人便将“迎月”之夜称为“文人中秋论坛”。笔者记得,一位曾是私塾老师于迎月夜和他的朋友到访,与家父品茶共话,内容多是唐诗宋词中描写月亮的佳句或有关月亮的传说,也有他们唱酬即兴之作——“今年中秋月,天下平,中天明月朗,怀内满豪情!”等等。

  赏月,是八月十五中秋之夜活动主题。就而言,赏月只是个题目,重要的、实在的则是“内容”,内容的中心点是月饼,一般人家多是中档的“椰丝”、“叉烧”、“伍仁”至“西湖”,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上桌拜月的多选“豆沙”、“上行”(俗称夯死狗)等低档饼。幸好当时月饼可单个出售,经济拮据又须购买少许靓饼者可选“中低档并举”之法。一些富贵人家进饼月店铺为显豪气阔绰,真的“唔贵唔靓都唔买”,还要店铺派人送货到其府上。

  与月饼这位主角同时登场的还有世代相传的配角——柚子、芋头、炒田螺、粥等。当晚各家的赏月场所有天台、花园、天阶等地,凡能看到月亮的便不拘一格,只要有灯笼挂起,不论大小、多少皆是敬月贺节。当一家人欢天喜地品尝各款美食时,父亲便会提醒我们兄妹:“这几天你妈辛苦了,要记住读好书的同时多帮妈妈做家务。”母亲却说:“辛苦点不要紧,能将中秋节办成孩子们的第二个儿童节就是我的最大快乐!”

  至于八月十六的“追月”,只是个说说而已的题目,真正玩追月之人少之又少,笔者也只经历过一次,没什么体会,在此只能“点到即止”。

  中秋节期间,过往在番禺城乡的旷地上会有几种“另类”的活动。一种是“烧番塔”,烧番塔这项活动场面宏大性也大,一定要在远离民居的旷地上进行。市桥的“晒布地”(今晒布社区内)直至上世纪50年代初仍有进行,笔者有幸参加此次“篝火晚会”——“烧番塔”。(具全在今西环大二街处)

  白天,人们捡来大小不等的砖头瓦片,精心砌成一座直径约一米、高约两米的砖瓦塔。本来就是砖瓦塔,为何却叫“番塔”?据说这种玩法是二三百年前从境入的,因旧时国人对境外的国家、民族统称为“番邦”“番鬼”,进而将这种塔叫做“番塔”。

  在塔的“建造”过程中,要不断往塔肚填进柴草,并要在砖瓦之间留有适当的缝隙。到晚上七点钟,参加烧番塔活动的人已到得差不多了,“主持人”(多为姓氏族内权威人物)便宣布:“烧番塔就要开始了,烧过番塔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无灾无难。点火!”他的助手即时将火种投进塔内,说话间便见千百条火舌带着火星和噼噼啪啪声从顶部、从砖瓦的缝隙喷涌而出蔚为壮观!当柴草将要烧尽之际,主持人宣布:“番塔烧完,开塔!”“助手应声:“开塔大吉!”随即将一卷十万头的鞭炮掷进塔内,顿时炮声大作震耳欲聋,强大的冲击波将一座有备而建的砖瓦塔瞬间“炸毁”。孩子们都涌向其间,争着捡些哑炮,来个“回收再用”。整个过程近一个小时。据说经费由姓氏族产列支,也有由乡绅赞助。

  “降童子”,又名“降仙”、“请阿公”,是建国前番禺一些乡镇都流行过的中秋节活动之一。玩法是一群十至十三岁的男孩子晚饭后到预定地点集中——村镇外的开阔地上,参加玩“降童子”的男孩进入划定圈内要头枕东脚朝西的仰卧者,主持人——(氏族乡绅请来的)手捧点燃的长香蹲在男童身边念咒:“一止一戈操进退(暗藏一个武字),听教听话谢山人(暗藏一个仙字)。”一刻钟后仍然的孩子,会让他起来到圈外去,而睡着了的,便将香插在他身边,,用手按在孩子的印堂上念几句旁人听不懂的咒语,这孩子便能站起来抖擞几下后即表演起高水平的武术套来。一套表演完毕,孩子又回到原处躺下睡着了,好像刚才什么也没做过一样。接着,又在另一个男孩身上“作法”,这男孩也照样起来并到兵器架前取下一件兵器耍弄得虎虎生威,招式稳准进退有度,令围观者无不啧啧称赞。

  热闹了约半个小时,六七名男童被“武仙附体”演练一番后都疲倦不堪。这些从未练过武术的孩子,为何能在睡梦中耍出只有武林高手才使得出的招式套,而醒来后除了觉得腰酸背痛外什么也记不起?真是匪夷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