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单元作文> 文章内容

杭州师范大学东城第二小学语文老师朱姗姗: 四年级上的单元习作 一篇好的观察作文怎

※发布时间:2018/3/10 10:17:16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朱姗姗是杭师大东城二小404班的班主任、语文老师,从3年级开始,她就发现班里的孩子们写作文有一个普遍的问题。

  “3年级到4年级,是从低段到中段的转变,写作文从单一的写话开始向长篇幅转变,但孩子们素材雷同现象严重,缺乏创新和思考,比如写父爱母爱,几乎大家都是深夜去医院、盖被子等题材,其实父母的爱有很多其他的细节,但感觉孩子们抓不住。”

  这也导致每次老师布置孩子们回家准备素材写作文,孩子和家长都很焦虑。这样的经历,很多家长可能都深有体会。

  朱老师说,这是由于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孩子们具有丰富的形象思维,对直观的事物很,但抽象逻辑思维却比较缺乏。

  很多孩子都存在“写作困难症”,归根结底是孩子们想得太少。往往被作文题目或者作文形式内容所局限,没有养成发散性思维的习惯。

  朱老师探索“I see, I think”的思考方法,概括起来就是:你观察到什么?你想到什么?

  比如: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观察日记》,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蚕豆的生长情况(I see),接着深入思考:“针对这些观察到的现象,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会这么想(I think)?”

  头脑风暴之后,最后要总结:“在你观察蚕豆的过程中,哪个现象你最感兴趣,或者还存疑的?”借此联想。这样,一篇完整的观察日记就有了。

  朱老师说,因为学生通过发散思考后,思维活跃,有的孩子想得太多,没有形成有效的沉淀和清晰的结论。

  有条件的话,孩子们可以制作一张思维导图,其实就是让自己厘清写作顺序、时间、步骤等,每个分支就是事情发展的一个步骤。

  比如:四年级上册写观察蚂蚁的作文,有个孩子通过思维导图把自己的写作思呈现出来,以关键词的形式抓住整篇文章的逻辑,避免离题。

  思维导图主要是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思考过程,抓住逻辑,如何从凭空而来的想法过渡到有根有据的观点,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导图运用图像再现的思维过程,利用可视化思维把自己想象的内容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出来。孩子们喜欢绘画,通过画思维导图,让他们习作思流畅,有章可循。

  接下来,写作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可以采用“解剖水果法”构思选材,非常生动形象,能引导孩子由浅入深、多角度思考作文选材。

  首先,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微观世界”看作“果子”,认真地观察水果的“表皮”,要求对提出疑问,比如微观世界是什么?我要写微观世界的哪些东西?

  接下来,孩子们来到“果囊”的部分,通过三个维度找到问题的实质:彼此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件事和其它事有什么关联?调动已有的经验和学过的知识,站在不同的角度重新解读这件事。

  比如:选好微观世界的蜘蛛、蜜蜂、雨、露水,那么如何去详细描写这些事物,通过思维导图关键词进行解剖。

  只有层层递进,不断进行合理联想,多角度深入解剖,才能真正地摸到“果核”——找到问题的核心,打开思维大门,寻找到适合习作的材料。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