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 为“评改”点赞 ——小学作文“主题式”评改有效策略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3-31 17:52:28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综观当下教师习作评价存在的几种现象:评改,缺少主题、无章可循,笔者依据《课标》,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了习作“主题式”评改实践研究,提出三大策略:主题备课——“课前准备”的策略;主题评改—— “教师引导”的策略 ;主题——“学生演练”的策略。以提升习作评改教学之效,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综观当下教师习作评价存在的几种现象:评改,缺少主题、无章可循,笔者依据《课标》,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了习作“主题式”评改实践研究,提出三大策略:主题备课——“课前准备”的策略;主题评改—— “教师引导”的策略 ;主题——“学生演练”的策略。以提升习作评改教学之效,提高学生习作水平。

  作文教学有文本,那是学生的作文。教师要研究全体学生的作文,只有全面充分才能制定出合适的评改方案:如讲点、评点、改点的确定。

  “习作讲点”讲什么,笔者认为要关注“这一次”作文的目标、题材。假如习作要求学生在文中体现所写人物的特点,那么在讲评中,我们就该以此定为评改主题。不同题材或体裁,评价主题一定不同。偏离了,讲评就失效了。

  大声读是确定讲点之妙招,教师大声读是以声音为助推力,以旁观者身份跳出学生习惯圈子,改变思维定势在检查,一些不易察觉的语言毛病,如口语的粗俗,表达的累赘、结构的残缺等都会无遗!

  确立评点关注三类习作。重症习作:同一次习作中往往有一两个共性问题存在,这样的共性问题应该是评点的主要问题,讲评要有益于大部分学生的提高。门诊习作:即习作中存在的个性的、零散的小问题。尤其是当这些小问题的修改可能超过学生现有水平的时候,教师要作为评点在课堂上给予合适的指导,让学生有能力修改。健康习作:即针对典型性问题能起到示范作用、矫正作用的习作,这类习作是一种宝贵的活生生的参考资源,能让学生打开思、开阔眼界、互助交流。教师应搜集整理,作为评点,通过书面展示、自主欣赏的途径发挥其作用。

  教师根据记录理出最典型的问题,问题不能太多,每次解决一两个。这一两个问题须与本次习作要求密切相关。这一步非常重要!如:四年级习作《胜似亲人》,只取一个典型问题:观察需仔细,图意要写明。因为《胜似亲人》是一篇看图作文,仔细看图,写清图意是看图作文的要点所在。学生修改围绕此主题即可,做到了,也就达到了本次习作的目标。

  所谓典型习作,即最有修改价值的习作。需注意,这里所挑选的不是一篇习作,而是在众多习作中挑选。因为一篇习作涵盖的问题往往不全面,最好将能反映某一问题的习作统统拣出来,凸显“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从学生习作中挑出来的问题文章,一篇篇讲没这个必要。把几篇习作整合为一篇,将需要修改的问题糅合在同一篇习作里。这篇特殊的习作,看似是教师所作,其实还是来自学生的。这样就避免了同一问题需要多篇习作来修改,还可以“被修改”学生的自尊心,学生会看到自己习作的影子,但都不认为这是自己的习作,没有受的感受。

  这篇病文经过整合,将三位同学习作中的问题集合在一起,即人物特点不明显;对话形式太单一;表达简单不生动。教师讲评这一篇,实际解决了三位同学作文中各自问题,起到“讲一篇,带三篇”的功效。

  所谓“读改”就是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运用视觉、听觉发现问题,改正错误。如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不能正确使用关联词和运用正确的修改符号,把作文中有关此问题统统收集起来,形成“病例集”,在课堂里呈现。

  让学生反复读,慢慢地学生知道句子得的是“关联病”,删去括号里多余的关联词,语言简洁明了。然后教师运用规范的修改符号将整个修改过程演示给学生看,学生立即明白如何“调、补、增、删、换”。

  生1:柳树光秃秃的枝条上吐出了密密麻麻的鹅的嫩芽,一个个就像雏鸡的小嘴,渐渐地,软软的枝条上长出了许多狭长的叶子,好似一条条碧绿的小船。

  生2:阳光下,每一片叶子闪烁着亮光,像一群顽皮的孩子闪动着明亮的眸子。微风中,翠柳拂动着柔软的枝条,倒映在河中,使河水也染上了绿色,好似一河翡翠向东奔流。雨雾纷纷扬扬地洒在柳叶上,沙沙沙,像少女轻抚琴弦,又像春蚕吞食桑叶。

  师:把一句话写具体,首先要有序(发芽→叶子→枝条→阳光下→微风中→雨雾中);其次要调动感官(眼、耳、口、鼻……),第三要适当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

  “聚焦式”评改依文体而定,“写人”的,可以确定“描写人物特点”为主题;“叙事”的,可集中评改开头与结尾,教给首尾呼应的技巧;“说”则以正确使用说明方法为主题。这种“聚焦式”评改,是把着力点放到一处,实现“一文一评一得”的教学旨。

  “比较”方法常用于作文讲评课,是因为“比较”有其独特的优势,就是差异明显。追根溯源,能把握问题的核心。

  正所谓“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通过比较,学生立即形象直观地发现“左右”句子的不同,人物特点要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的。

  笔者认为,“比较”方式凸显的是问题矛盾,调动的是思维情趣。“比较”让孩子拥有了一双发现的眼睛,一个善思的头脑。

  针对学生习作《妈妈》一文,条理不清,内容空洞的问题,教师采用修改“四步法”。即按照已完成的作文,通过“画、写、填、合”理清文章结构。

  在“画、写、填、合”中,学生不断产生认知冲突,为了合成“一棵树”对作文内容反复斟酌与取舍,文章很快变得条理清楚、内容详实。通过多次的“画、写、填、合”学生懂得,这样的方式适合任何体裁作文的修改,犹如数学中的“验算”“画图理解”或“知识结构图”,有趣又实用。

  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又说又练真功夫。练,就是将作前指导课的活儿,移到作后评改课上来,找到“主题”,引领学生更好地掌握作文技巧。

  “什么?绝对不行!”我的话还没说完,爸爸就跳了起来,“你怎么能一个人去那么远的地方呢?太了,不行不行!”——

  学生反复品读,发现同伴写作中无意间流露了写作技巧,就是说话时的提示语不仅可以用人物的神态、动作、心情来写,还可以通过转变提示语的来增强语言的魅力。于是老师现场创设一个情境——“我获了!”

  师(出示):小姑娘去看奶奶了。小姑娘见奶奶在洗衣,她连忙夺下衣服洗了起来。小姑娘洗了一件又一件。奶奶见了,激动地说:“谢谢你,你真是个好孩子。”

  显然片段缺乏细节描写,缺乏细节描写的作文犹如“行尸走肉”。如何让学生学会描写,让文中人物会动,会想,会说?笔者首先创设情境演一演,再引导学生论一论,然后分组练一练,写一写。一组侧重于动作描写,一组侧重于语言描写,一组侧重于神态描写,一组侧重于心理活动描写。最后通过交流点拨,学生就知道细节描写从何入手了,慢慢地写作就能朝着具体生动方面发展了。

  实践让笔者再一次感受到,提高学生作文能力,从“评改”开始!做好“主题评改”是提升学生作文水平一大途径。愉快地评,愉快地改,真切感受到“行者,大爱无痕,有效的课堂就在身边”!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