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忆下乡:第一次看到望不到边的盐碱地 以为是雪

※发布时间:2015-7-25 12:22:49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知青 资料图

  本文摘自:网,作者:平,原题为:《老知青旧地重游话沧桑》

  昨日,60余名来自、等地的老知青,游览了黄河湿地公园等临河风景区。

  “团部变化太大了,这个城市的变化更是让人难以想象。把青春奉献在兵团这片热土,一辈子都很自豪。我们一定把这里喜人的变化带回去,告诉更多的人。”时隔近半个世纪,年近古稀的赵金明从来到巴彦淖尔市,回到他年轻时奋斗过的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23团,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和他一样感慨万千的还有来自青岛的当年支边青年李新中、来自包头的当年支边青年杨婷等60余人。

  从今年5月份开始着手筹备,以包头为中心,从7月18日开始到7月25日,一辆载有60名来自青岛、天津、、、西安、四川、河南、包头知青的“情系兵团梦回巴拉亥2015包头”旅游大巴从包头出发,历时8天,依次抵达鄂尔多斯、4师23团4连的团部所在地巴拉贡、磴口黄河拦河闸、临河城区等地,同时还看望了昔日同甘共苦的乡亲和留在当地的兵团退伍战士。亲历了“第二故乡”的巨变。

  从包头来的支边知青杨婷回忆说:“从1969年4月15日来到生产建设兵团3师23团4连,就是现在的巴拉贡。当时只有19岁,刚刚高中毕业,和众多知青一样,带着满腔热情投身建设。”和杨婷一起从包头二机一中来支边的共有78人,从包头坐着敞篷车一颠簸来到团部已是晚上10点多了,漫天的黄沙刮得看不到面,远处不时传来狼的嚎叫。没有住处,只能在团部附近一家柳编厂暂住,没有电,晚上照明用的是煤油灯。下车后这帮年轻人互相一看才发现从头到脚都是土,就好像出土文物似的。第二天早晨起来看到外面一望的沙丘和白色的盐碱地,更是她们没有想象到的场景。杨婷笑着继续说道:“因为从城市第一次来到这里,看着一眼望不到边的盐碱地以为是下的雪,用手摸着才发现是硬的。”从第二天开始,杨婷和来自祖国四面八方,怀揣着边疆、建设边疆同一梦想的知青伙伴们正式投入到了“地球”的劳作当中。先是把地上厚厚一层的盐碱硬板掀起来,用柳筐肩挑背扛抬到远处,然后再从黄河边上把能适应种庄稼的泥沙土抬回来覆盖在。“我们的伙食很不好,每天的主食就是玉米面窝窝头,土豆汤。实行的是军事化管理,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训练半小时后吃早点,然后就开始出去劳动。还要不定时半夜出去急行军训练。当时23团最艰苦的就是4连,一边土地,一边盖房子,直到第二年秋天,4连的知青们终于盖起了自己连部的房子,有了自己的住处。再不用寄住在柳编厂了。”

  来自青岛今年62岁的知青李新中1970年9月来到生产建设兵团3师23团4连,于1979年2月回到老家青岛。时隔近半个世纪,这次故地重游,李新中最大的感触就是这个城市变化太大了。“当初就是怀着要这个边疆城市的梦想来到这里,很遗憾没有完成梦想就回去了,反正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留在了这里,也值了,不后悔。这次回来看到这个城市惊人的变化,感到很欣慰。”

  “情系兵团梦回巴拉亥2015包头”的发起者说,从2000年以后,我们这些知青每年都会联系一次,只是小范围的。2009年举办了一次40周年的知青纪念,从那次开始就把全国各地的知青几乎都联系上了,每年都会聚在一起出去旅游、,再次把重回兵团的这种情感搭建了起来。这次活动从今年5月开始筹备,组织了这次兵团知青重游故地的活动。“我们希望回到曾经战斗、生活过的土地上走走,再去新开发的旅游点看看,感受大美。”

  本报记者平报道

  首席摄影记者李恩泽摄影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