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单元作文> 文章内容

扬州58万中小学生报到 新学期教材变化可不小

※发布时间:2017/8/30 10:16:40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昨天是扬州58万中小学生报到的日子。孩子们来到学校,拿到了新书。记者了解到,新学期,中小学生的课本都有一些重要变化。

  昨天是扬州58万中小学生报到的日子。孩子们来到学校,拿到了新书。记者了解到,新学期,中小学生的课本都有一些重要变化。

  记者昨从市区几所小学了解到,延续秋学期的教材变化,本学期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和二年级英语教材仍有一定程度调整。

  其中,语文教材中课本内容变化较多,增添了很多与时俱进的内容,如有关动车“和谐号”的介绍;英语教材则对听说读写的要求更高,主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今年春季新学期,小学二年级英语使用新的改版教材。记者看到,该教材由译林出版社出版,共分八个单元和两个复习单元,内容围绕小学生的学校和社会生活,很接地气,还配有有趣的游戏和歌谣。英语老师表示,这本书注重与中高年级的英语教材衔接,主要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从2012年起小学英语教材开始改版,当时三年级材改成现在的译林出版社新修订小学英语教材,现在各个年级都衔接上了。国家小学生学英语是从三年级开始,一二年级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英语课,但并不强制,江苏也是如此。今年新改版的就是小学二年级下学期教材,延续一年级上下学期以及二年级上学期教材,新的修订教材更加注重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更多考虑与三年级衔接。

  记者看到,二年级下学期的这本材中,学生将会和书中的小朋友一起去找宠物,一起去逛街,一起感受夏天的美好;学生将学会更多地用英语谈论自己,如描述自己的脸部特征,表达自己的运动能力,说说自己喜欢的科目和衣物等;学生还将关注与生活中周围人的关系,学会如何和家人谈论晚餐,如何礼貌地让别人遵守行为规范等。

  “和老教材相比,材对听说读的要求都更高了,换句话说,就是不拘泥于应试,而是对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提出更高的要求。”梅岭小学西区校英语老师沈晨告诉记者。

  从去年秋学期开始,苏教版语文教材开始改版,今年小学一年级下学期教材延续了上学期的改版方向,减轻写字负担,增加识字量。

  邗江区教育局教研室张建军老师告诉记者,“词串识字”一直是苏教版低年段语文教材的特色。新的教材中,在一、二年级的识字教学中,采用“集中识字”与“随课文分散识字”两种方式安排。对“词串识字”的篇目略有更新,除了已有的“看图会意识字”“转转盘识字”“形声字归类”以外,还新创编了“偏旁带字识字”等识字形式的篇目。比如,《车轮轨转载输》,让“和谐号”开进课本,洋溢着鲜明的时代性;《足球绿茵看台》体现了对足球运动的关注;而《钅铁钉铜铃》则以饶有趣味的韵文,出汉语言所独有的节奏和韵律。

  “这样的调整体现着教材编写的进一步优化,在内容与时俱进的同时,有利于引领教师在教学时能紧扣汉字构字规律和字理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性、情境化的学习,从而让学生对汉字形成立体的认知。”张建军介绍。

  原教材26篇选文仅保留了15篇,新增了9篇。新增选文涉及多个文体、多方面内容。比如,《晨光》《叶子的眼睛》描绘出大自然的清丽,堪称童诗中的经典;《地球和它的七个兄弟》《水滴的旅行》《会睡觉的植物》《南极的主人》是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科普小品;《中国红》让爱国主义教育形象地学生;《特别好吃的饺子》于中国民俗中传达着中外儿童一家的温馨气息;2008年内地赠送给的大熊猫团团和圆圆也成为选文《团团和圆圆》的主人公,着两岸友好往来的美好足迹。

  在选文的编排上,材采用了主题单元模式,将同类文本相对集中,更便于教师在课堂中体现文体阅读特点,达成主题教学目标,提升学生阅读类文本的能力,比如《地球和它的七个兄弟》《水滴的旅行》等四篇同类文本组成的科普小品单元就显得非常亮眼,不仅突出了科普阅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更为学生如何阅读科普文提供了必要的指导。

  张建军表示,从文化的角度而言,新版教材传承与吸纳并重,一方面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古诗文、成语、谚语、古代格言等随处可见;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国际视野,选文内容有南美洲人的骑牛比赛,有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的小品,也有不同肤色儿童是一家的生活故事等。

  设计部分,与旧版教材相比,材课文后增加了“积累运用”的内容,增加了促进文本内涵理解的思考题,并且划分为“描红临写”“积累运用”和“朗读理解”3个板块,分别指向汉字书写、言语积累和运用、文本阅读与理解等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在单元中,“写字有方”以插图和简短韵文为学生形象地汉字的书写方法和规律,“学与用”注重语境的营造,强调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口语交际”话题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突出了交际中的语境感与交互性。“字词句文相融,听说读写并举,将语文核心素养培养进行到底,这是单元的最大亮点。”

  那么,内容的增加是否会加重学生学业负担,张建军给出了两个数据予以否定:“一是课文数量减少了2篇,二是要求会写的生字减少了54个,并没有增加孩子的负担。”

  树人学校语文组教师李爱红介绍,本学期初一年级开始使用材的七年级(下册),对照旧教材,发现有以下几点变化:

  一、保留。材基本保持旧教材原有体系,整册书仍然分六个单元。继续按内容分单元,而不是按文体分单元。六个单元跟旧教材基本一致,只有第二单元把旧教材的“童年趣事”改为“童年记事”。

  二、删除。课文被删除的有第一单元《展示华夏文化魅力》,第二单元《柳叶儿》,第三单元《短文两篇》(《黄鹤楼》《于园》),第五单元《三个太阳》《录音新闻》,第六单元诗词《木兰诗》《观刈麦》、歌词《在希望的田野上》。“欣赏”内容被删掉的有第一单元《登岳阳楼》《周总理,你在哪里》,第二单元《两小儿辩日》和《黄纱巾》,第四单元《孤雁》《鹧鸪》,第六单元《归园田居(其一)》。

  三、增添。第二单元增添了一篇精读课文《列子一则》,第三单元增添了一篇略读课文《四合院》,一篇精读课文《核舟记》,第四单元增添了一篇略读课文《夏天的昆虫》,第五单元增添了两篇精读课文《为梦想,相会在》《为学》、一篇略读课文《十五天:最后的五个男子汉》,第六单元《古代诗词二首》中增添了《卖炭翁》和精读课文《礼记一则》。

  四、调换。第二单元精读课文《我们家的男子汉》调换为略读课文;欣赏换为《生活是多么宽广》。写作有两处调换:第三单元把“观察和描写事物特点”调换为“有序地说明事物”,第六单元“作文”调换为“改得恰当”。口语交际“话须形象才动人”调换为“耐心专注地倾听别人的讲话”。“语文实践活动”“野生动物的一次活动”调换为“虚心学习与交流”;附录二《语法简表》从旧教材中一分为二,“实词”放在上册,“虚词”放在下册。附录三《字词表》调换为《现代文字词表》。

  李爱红表示,这些内容的调整,一是更注重传统文化经典,比如增添了《为学》《卖炭翁》和精读课文《礼记一则》;二是更注重语言规范即语法知识的积累;三是与初一学生认知水平和时代更加吻合。

  从2016年起,教育部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和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与”。这出一个清晰的信号教育部门更加重视对中小学生的教育,从原来的偏重于德育调整为德法并育。树人学校老师认为,这一教育思的调整有助于从小培养中小学生的素养,增强中小学生的法律意识,有助于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介绍,《与》七年级教科书的主要特点如下:一是传承中华美德,彰代文明,,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育学生的学科素养,立德树人;二是采用先进的教育和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呈现方式,启迪学生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发现和思考问题,激发思辨,探究,拓展视野,引领践行;三是单元和课文的编排具有一定的逻辑体系,课文条理清晰,图文并茂,在给教学提供典型案例与资源的同时,为课程资源的开发留有空间,兼具示范性与性。

  昨天,树人学校历史教师陈独祥分析了北师大新版教材中七年级历史下册的变化。从具体单元内容看,几乎每一课都有调整。

  新版第一单元变化较大:标题由“繁荣与的社会”改为“与革新的时代”,其实还是讲述隋唐时期的历史,实际内容并没有减少太多,只是对课本内容进行了优化整合。比如新版第一课课题名称由《隋的统一与大运河》改为《隋朝的兴亡》,将“隋的覆亡”由第二课《唐太与贞观之治》第一框题转加过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隋朝历史。

  第二课《唐太与贞观之治》将原来旧版第四课中的“科举制度”框题并入“贞观新政”框题作为其主要措施之一,完善了贞观新政的内容。

  第三课课题名称由《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改为《盛唐社会气象》将旧版的“女皇武则天”框题简略化并入“开元盛世” 框题;并将旧版第六课《开发与交流》的“国际性大都市”并入原第四课的“宏放的风貌”框题并与旧版第四课的“衣食住行时尚(改名社会风尚)”框题一起形成了三个新的框题构成了第三课,使学生对唐朝的社会有了一个完整且形象的印象。

  第四课《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基本上把旧版第五课《和同为一家》与第六课《开发与交流》在删除了“天可汗”“点苍山会盟”两个框题的基础上合二为一。

  第五课《科技发明与唐诗》基本上把旧版第七课《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与第八课《璀璨的文学艺术》在删除了“观者如山的乐舞”“满壁风动的敦煌艺术”两个框题的基础上合二为一,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第六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是全新增加的唐朝后期的内容。这一课的增加使得学生对整个唐朝的历史有了一个完整的概念。

  第二单元变化较小,除了增加《强化中央的北宋》一课时内容和“郭守敬的天文成就”一框题之外,其他课时内容基本未发生太大的变化。删除了元朝的“人分四等”的民族歧视政策和司马光与《资治通鉴》两个知识点。

  第三单元增加了不少知识点。比如“徐光启与《农政全书》”“明清之际的进步”“昆曲与京剧”“清中期的社会矛盾”等内容。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