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单元作文> 文章内容

开发本土文化资源 创新语文教学思维

※发布时间:2017-8-6 12:35:36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认识中华文华的丰厚,尊重多样文化,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的营养,提高文化味。”课标的这一阐述,说明了语文课程资源是需要引入乡土资源的。是既可以使语文课堂容纳山川海洋,也可以演绎风土人情;既使语文教学更接地气,体现出独特的地域文化,也拓宽了语文学习的空间;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对本土社会和文化传统的认识和理解。

  乡土,即人们出生的故乡。自古以来,文人骚客总是对乡土有着深深的情感,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从鲁迅的《故乡》到莫言的《红高梁》,无不渗透着作者浓浓的乡土情怀。“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然而,在语文课的习作教学中,提到子长的钟山石窟,高柏山,孩子们多数竟一脸茫然;品德课上,说起家乡的农作物,一些孩子竟满是自信地回答出“水稻”来。作为语文老师,我切实感受到自己责任的重大。

  带着这样一种感,根据学校安排。2016年暑假,我接受了学校本土文化教材的编写任务,并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灵活融合,大胆创新,将本土文化资源引入语文教学的处个领域。同时也将研发本土文化的校本教材确定为自己的工作坊研究课题。

  越是本,越是民族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子长,地处陕北黄土,原名瓦窑堡,历史悠久,钟灵毓秀,近期出现过10位子长将军,所以获得了将军县的美誉。在查阅了大量资料,书籍,多处进行了实地考察,走访了一些相关人员、问卷调查之后,作为一名子长人,我内心是震憾的,是骄傲的;作为一名子长的老师,我的内心却又是复杂的,是的。于是,编写教材的想法,也由最初的一册拓展至六册,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从三年级开始开设校本课程。分别是三年级上下册——《印象子长》,四年级上下册——《行走子长》,五年级上下册——《人文子长》,每册分单元编排,各三个单元计12课,并在单元末设备交流平台。

  《印象子长》两册,主要通过子长四季风光、名胜古迹、本土作物、传统节日、特色美食、古老传说、,从语文和生活的角度,以生动活泼的语文让孩子们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子长形成初步的印象,为了让孩子们更感兴趣,所有内容的呈现,我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让教材更有质感。

  《行走子长》两册,则是三年级初步形成印象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进一步了解子长地,建筑、产业,子长的娱乐活动,子长手工艺,有趣的社会礼俗,淳朴的民俗与,独特的地方文化,从而使文土的传统文化在课程的渗透下传承下来。

  总体而言,全套教材内容努力由浅入深,基本涵盖了子长的自然、人文、经济等乡土资源,语言文字能力与学生接受能力,认知水平接轨。对于学生来说,通过三年的地方课程学习,逐渐深入了解家乡的历史沿革和文化传统,即增强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也激发了对家乡未来发展的关注,培养了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只是拥有一套相对的本土文化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课文课程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课程,语文教师应该以教材为媒介,灵活运用教材内容,在不同的教学版块中渗透融入本土文化,从而使学生视野更开阔,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素养,思维能力。

  一直以来,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其重要性在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思维。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子长作为红色的将军县,中国洋芋之乡,乡土文化资源,不仅府拾皆是,而且丰富多彩,充满魅力。如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深入发展,不但在内容上对国家统编教材做了有益的补充,而且从方式上更注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材中的很多课文,如果放到乡土文化的背景下去解读,往往能触类旁通,回味无穷。比如在教学一年级的《画家乡》一课时,我给孩子们找了一些子长龙虎山、安定塔、文化长廊、秀延河以及子长全景的PPT,然后引导孩子们自己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家乡,用一句话介绍给大家。学习完《我们的民族小学》之后,组织孩子们在班内展开了“最美秀延小学”的评比活动,要求大家通过走一走,看一看,想一想,写一写的方式,最终自主选择诗、画、作文或尝试写校歌歌词的方式,展开优秀作品的评选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们对文中诸如“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读课文”之类的句子理解更深刻了,因为一些似曾想相识的经历,在孩子内心深处找到了共鸣,从而从作者的热爱转向了自己对学校的热爱。

  在学习《秦兵马佣》之后,为了激发孩子们对家乡的自豪感 ,开展了周末家家游钟山石窟的活动。在教学《大自然的》时,我专程准备了几组子长城貌的照片,将以前的煤烟污染、砍伐树木与现在青山绿水,植树造林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语文阅读课中,及时利用一些乡土谚语,丰富课堂语言,学生既小有意外,又倍感亲切。比如:“一天省一把,十年来匹马”,“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从小看大,八十岁看老”等等。

  此外,在教学课文时,根据需要,及时链接能给学生带来生活体验的语段,让学生的理解更深刻。在教学完《草原》一课后,我们推荐拓展阅读《安塞腰鼓》,过一步场景描写。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很多困惑、无奈。作文教学,似乎成为学生作文学习的瓶颈。有的孩子写的作文平铺直叙,有的孩子作文无病呻吟,有的孩子动笔之前少不了要借助同步作文或网络找找“灵感”。我手写我心,然而,又有多少孩子能是发自内心的表达呢?于是,作文更写成了伪作文。

  寻着问题的源头看,统编教材是有一定原因的,或因为话题正统严肃,在学生视线中缺少一点点乐趣、童越;或是由于地域辽阔,教材设置的内容离孩子生活体验较远,这时候,巧妙介入乡土文化资源,是对于材料一个绝好的补充。

  一是对教材中的单位作文进行巧妙迁移。比如人版二年级写话——《夸夸我的家乡》,授课前一周,我向孩子们发放作文学前准备名单,要求学生于周末和爸爸妈妈一起转一转,爬爬龙虎山,看看秀延河,钟山石窟;听一听,听听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夸夸我们的新子长;尝一尝,尝尝子长的特色煎饼、凉粉、洋芋馍馍,然后用心填写表格。因为有了新身体验,所以写出200字左右的“夸家乡”就没有太大障碍了。在四年级单元作文写一处风景时,我将材料内容确定为给范围话题作文。要求是写自己最熟悉的本地风景,用自己喜欢的顺序写作文。如此,很多孩子就不会接到题目,头脑一片空白,充溢于字里行间的是一片真情实感。

  二是对材料中的单位作文进行及时填补。如果孩子小学六年级完成的仅仅是每本教科书中的八篇作文,那显然是不够的。“生活即教育”,在作文教学中,这一点表现的犹为明显。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而生活化的教育又来自于学生赖以生活的本土社会。因此,本土文化便成为教材单元作文的填补资源。春天到来,我会发动全班同学和爸爸妈妈爬龙虎山,完成实践性日记;秋风吹来,孩子们又会在我的发动下回老家,感受陕北的农家风光。清明节到了,班长开展“捏串面花过清明”的主题活动。点点滴滴,孩子们会及时写进自己的日记中,针对大班额班级管理背景,我在班上实行“小组日记五人行”活页日记。写身边的景、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身边的美食,了本土资源在教材作文中的及时渗透。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融入乡土文化资源,让学生接受并家乡传统文化和人文,树立自信心,永葆乡土文化魅力。

  人教版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综合性学习活动《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的要求是这样的:大家分成小组,先商量一下,打算了解哪些方面的内容,准备怎样开展活动,然后分头行动,用多种方式了解传统文化。把收集到的资料整理一下,再商量商量,还可以收集哪些资料,并进行讨论打算怎样展示活动的。基于这样的教学过程,内容,教师在课上引入了大量关于子长民俗,美食,古道、节日传统语言等,激发学生对家乡本土文化的浓厚兴趣。课堂发放综合性活动小组开展准备单,分组讨论,填写,课后分头行动。印象犹为深刻的是有一个小组,他们展开深入了解的是子长语言中的文化:民歌——孩子们搜集了不同类型的民歌歌词,体现了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说书——呈现出另一种好多孩子在渐渐淡忘的语言形式;方言——大量的子长方言体现出北方人的直爽、淳朴;谚语——通过全家总动员,这些谚语又及时进入孩子们的视野。

  你能引入多远,孩子们就能走多远。本土资源的介入,使得教材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成为一处可触可感又可共享的风景线。

  四年级第二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成长的故事》,教师组织孩子们走进生活,通过多种方式了解我们子长籍的名人,英烈们的故事,最后整理成手抄报。这样的活动即完成了语文教学的既定目标,又激发了学生内心深处的乡土情怀很有意义。

  乡土人文资源是一种低成本,社会关注较高,学生较熟悉的可持续利用的再生资源。在将乡土文化资源进行充分发挥,将本土文化与语文学科进行融洽渗透的同时,我们也越来越地认识到,如何将现有的本土文化资源,本土文化课正为语文的课程,让乡土气息在语文味的酝酿之下更弥厚醇文,任重遥远。如果能在学校的音乐课中渗透本土的音乐、民乐、民歌、乐器以及丰富多彩的音乐形式,在学校的美术课上将本土的布堆花、窗花、面花等牵引进去或在学校的活动中能培养出一支生龙活虎的子长小小唢呐队,让本土的种子扎根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目中去,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和自身实践的。

  希望这样的摸索、尝试、反思,让我们的教育更本土、民族,让我们的课堂走得更远,让我们的学生飞得更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